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高要區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項目規劃(2019-2020年)的通知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高要區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項目規劃(2019-2020年)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上級駐高要有關單位:
《高要區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項目規劃(2019-2020年)》已經區委、區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區教育局反映。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0年7月17日
高要區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項目規劃(2019-2020年)
一、規劃編制的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小規模學校(在校學生數100人以下學校)和農村寄宿制學校是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發展高度重視。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斷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建設,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約,兩類學校仍是教育的短板,存在規劃布局不合理、辦學條件比較薄弱、師資保障不到位、校園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等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全面加強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育人質量。
根據《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切實做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見》(教督〔2019〕4號)、《教育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編制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項目規劃(2019-2020年的通知)》(教督廳〔2019〕1號)、《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發展和改革發展委員會廣東省財政廳關于編制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項目規劃(2019—2020年)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由區教育局牽頭,會同相關職能部門,結合我區義務教育實際,按照“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工作思路,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礎辦學條件,進一步促進我區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經過調查、研究、討論,并廣泛征求意見,編制《高要區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項目規劃(2019-2020年)》(以下簡稱《薄改規劃》)。
二、規劃的現狀分析
(一)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高要區是廣東省肇慶市轄區,地處肇慶市南部,全區總面積2071平方公里,轄16個鎮和1個街道。近些年,區內經濟發展穩中向好,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大幅增長,經濟增長迅速,區域內人口隨之迅速增加。據統計, 2018年底我區戶籍人口81.54萬人,常住人口79.6萬人,我區貧困(低保)人口7079人(農村6740人,城鎮339人)。2018年全年地方生產總值實現430.84億元,同比增長7.4%。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3657.6元,同比增長5.8%。
(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現狀
到2018年底,全區共有完全小學46所,教學點70個,在校小學學生64969人。初中學校2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完全中學初中部3所,在校初中學生22980人。小學超50人(不包含50人)班級有159個,占總班數10.3%。初中超55人(不包含55人)班級有98個,占總班數19.72%。全區共有寄宿制學校36所,占總數的25.1%,在校學生40135人,寄宿學生15121人,占37.6%。小規模學校72所,在校學生3428人。小學學校總用地面積103209168㎡,總建筑面積368232.62㎡。初中學校總用地面積698240㎡,總建筑面積343229㎡。
(三)義務教育發展趨勢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區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城鎮化速度加快,以及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調整帶來的適齡入學兒童結構性變化,導致區內人口流動往城鎮集中趨勢明顯,城鎮義務教育學校學位緊張現象日益突出。據調查數據顯示,全區小學2015年在校人數53026人;2016年在校人數56686人,增幅6.9%;2017年在校人數60832人,增幅7.3%;2018在校人數64696人,增幅6.35%,近幾年年均增幅達6.39%。其中南岸城區小學(不含馬安片區小學)在校學生每年增幅11.07%,金利和金渡兩個中心鎮小學在校學生每年增幅分別為6.19%、 6.14%,白土鎮小學在校學生每年增幅4.55%。數據顯示,城鎮中小學學位隨著學生人數逐年遞增必然會更加緊缺。
為緩解學位緊張情況,多年來各級人民政府先后投入資金,通過擴建、升級改造學校,改善了辦學條件,增加了學位,但依然跟不上城鎮化等人口結構改變的需求,城區學校大班額情況突出。另外由于教育“創強”需要,區內大部分的村辦完全小學被撤并,只保留了少數1-3年級的教學點(農村小規模學校),四年級以上的學生集中到鎮中心小學就讀并寄宿。而部分農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相對簡陋。隨著社會發展,教育顯得不均衡,導致教育質量長期徘徊不前,制約了我區教育事業發展。
三、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
(一)規劃的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切實履行法定職責,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堅持底線思維,實施底部攻堅,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全面加強兩類學校建設和管理,不斷提高鄉村教育教學質量。
(二)規劃基本原則
1.突出重點,聚焦薄弱。堅持從困難的地方做起,從薄弱的環節入手,以消除大班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建設以及實現中小學網絡教學環節全覆蓋需求為基礎,遴選薄弱學校,通過專項建設推進辦學條件達到省標準化學校辦學標準,促進校際間辦學條件基本均衡。
2.結合發展,提升能力。堅持以強弱項、提質量為主線,堅持基本辦學條件改善與辦學內涵質量建設相結合、相促進,堅持教育信息化應用驅動和機制創新,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辦學質量和辦學能力,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3.地方為主,中央為輔。堅持按照國家政策及文件規定執行,實行“上級補助、區級統籌”的管理方式。結合實際做好本級投入,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支持,做好有關項目和資金的統籌與銜接,防止資金、項目安排重復交叉或支持缺位。
4.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堅持沒有明確資金來源的項目不列入項目規劃,堅決做到不違規舉債建設。具體項目做到可操作、可實施,實事求是,量力而行。
四、規劃目標及主要任務
(一)規劃目標
1.消除城鎮學校大班額。通過新建、改擴建和修繕必要的校舍等途徑,有序增加中小學學位供給,確保到2020年全部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56人以上大班額基本控制在1%以內。
2.加強兩類學校建設。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基本補齊兩類學校短板,力爭2020年年底,兩類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廣東省標準化學校標準。
3.推進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按照教育信息化“三通”要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網絡教學環境全覆蓋,不斷提升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
(二)主要任務
1.消除城鎮學校大班額。在引導生源合理流動的基礎上,加大投入,新建高要區第四小學,分別擴建白諸鎮中心小學、蓮塘鎮第二小學、蛟塘鎮中心小學、金利鎮初級中學、高要區第三小學5所學校的教學綜合樓,增加學位,緩解城鎮學位緊缺局面。全區各鎮(街道)部分教學點復辦完全小學,擴大辦學規模,增加學位。解決大班額問題,避免產生新的大班額。
2.加快兩類學校建設。秉著“實用、夠用、安全、節儉”原則,對于寄宿制鎮中心小學,按照標準化要求,加大宿舍、食堂、廁所和體育運動場地改造建設力度,配齊洗浴、飲水等學生生活必需的設施設備,全面改善學生吃、住、學、文化活動等基本條件,基本滿足學生寄宿需求。對于規劃保留教學點及學校設置必要的功能教室,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保障基本教育教學需要,防止盲目撤并鄉村小規模學校人為造成學生輟學和生源流失,避免出現新的校舍閑置問題。
3.推進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按照教育信息化“三通”要求,通過光纖、寬帶等方式,加快推進農村學校寬帶網絡接入,實現全覆蓋。完善學校網絡教學環境,建設專遞課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應用服務水平和信息化教學能力,進一步提升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
五、規劃依據、范圍和期限
(一)規劃的依據
1.《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切實做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見》;
2.《教育部辦公廳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于編制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項目規劃(2019—2020年)的通知》;
3.《廣東省教育廳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發展委員會 廣東省財政廳關于編制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項目規劃(2019—2020年)的通知》;
4.《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實施意見》;
5.《廣東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標準》。
(二)規劃的范圍和期限
1.規劃的范圍:區域內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
2.規劃的期限:2019年—2020年。規劃期后,結合實際情況,完成規劃內項目的建設。
六、規劃資金及年度安排
(一)規劃投入資金。《薄改規劃》建設項目總投入47045.46萬元,其中農村寄宿制學校和小規模學校(含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項目投入26936.26萬元,消除城鎮學校大班額項目投入20109.2萬元。結合教育實際,按照輕重緩急原則,規劃前期首先向10所滿足動工條件的學校投入5356萬元升級改造。除中央和省對教育轉移支付資金5356萬元外,將本級建設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多渠道籌措經費,解決《薄改規劃》建設項目資金缺口41689.49萬元,力爭規劃期內完成所有項目建設。
(二)分年度資金規劃安排。根據中央及省2019的已下達資金安排和2020年計劃資金安排,分別是2019年2965萬元;2020年2391萬元(詳見附件2)。
七、預期效益
《薄改規劃》通過擴改建、新建、升級改造及新增配套設施等方式,完成我區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規劃項目的建設,增加學位4085個,寄宿制床位716個,受益學生17115人。
八、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
為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建設工作,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重點解決現階段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促進教育事業和諧發展。區委、區政府牽頭成立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項目規劃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教育領導兼任,副組長由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區教育局局長兼任,成員由區教育局、區發展和改革局、區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高要分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相關職能單位的分管領導組成(詳見附件3),統籌協調相關工作。
各相關職能部門按照工作職責做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區教育局負責編制《薄改規劃》,落實相關政策,監督專項補助資金使用、項目建設進度情況;負責錄入建設項目軟件系統。區發展和改革局負責《薄改規劃》建設項目的立項,監督、檢查計劃執行情況,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區財政局負責管理《薄改規劃》專項補助資金,監督專項資金使用情況,資金使用績效監控和績效評價工作,建設項目的預算。市自然資源局高要分局負責《薄改規劃》建設項目規劃用地及報建等工作。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負責《薄改規劃》建設項目的質量監督、驗收和安全管理。
(二)資金落實與管理
嚴把資金使用和考核驗收關。對資金來源和資金使用進行計劃、控制、監督、考核。按照落實主體責任的要求,明確項目資金的責任主體,即“誰實施、誰負責”的原則,做到使用必問效、低效必問責、違規必追究。一要公開透明。對項目資金的政策規定、審批流程、資金分配、項目實施和考評結果等全程公開。二要落實責任。明確項目資金使用監管職責,建立項目資金責任終身制,形成權責統一、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監管有力的項目資金監管體系。三要嚴格實行項目申報、評審、立項、審批、實施、驗收等環節全過程監管,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提高考核驗收的實效性。四要嚴把問題查處關。對部分單位因工作不負責任,不履行職責,對項目執行造成不良影響的,通過通報批評等方式給予責任追究,情節嚴重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確保干部清正、資金使用安全。
(三)著力解決校舍建設用地問題
一是把我區中小學校現有圍墻內的所有土地確定為學校(教育)用地范圍;二是我區中小學校要新增教育用地的,需由用地學校提出申請,并經所屬村民(居委)委員會和鎮(街道)同意,按程序報區人民政府審批后可確定為學校用地范圍,但不得改變教育土地用途;三是通過區人民政府召開會商會形式提供依據,確定學校(教育)用地范圍;四是凡是屬于我區中小學校(教育)用地范圍內的建設項目,可按程序辦理立項、報建、報批等手續。
(四)項目管理和工作要求
按照《薄改規劃》分年度組織實施,加強管理。列入規劃的設施設備購置項目、信息化建設類項目應于當年完成;校舍建設項目可以跨年度實施,但所有項目力爭2020年年底前完成。各職能部門對各鎮(街道)相關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跟蹤督查,督促各學校按照工作規劃組織實施。依法依規實施工程項目,確保按時完成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
(五)評估驗收及責任追究
由區教育、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于2020年年底,組織對各學校規劃實施情況進行驗收。對工作措施不力、效果不明顯、目標未完成的單位要追究有關領導責任;對套取、挪用、截留資金以及舉債建設、項目管理失職瀆職等違紀違規問題,要嚴肅查處并依法依規嚴肅追究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并依法依規上報上級部門。
附件:1.高要區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2019-2020年)工作項目規劃總表
2.肇慶市高要區2019年、2020年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分配情況表
3.高要區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項目規劃領導小組
4.指標及名詞說明
附件1
高要區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2019-2020年)工作項目規劃總表(續1)
高要區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2019-2020年)工作項目規劃總表(續2)
附件2
附件3
高要區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項目規劃領導小組
組 長:朱華為(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副組長:吳桂清(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黃興榮(區教育局局長)
成 員:羅樹聰(區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
冼毅剛(區教育局副局長)
伍偉昌(區公共資產管理中心主任)
何冠南(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
呂偉霞(市自然資源局高要分局副局長)
金俊宇(區教育局主任督學)
附件4
指標及名詞說明
1.綜合樓是指有教學用室和功能用室的樓房。
2.設備設施是指教育教學儀器設備和生活設備設施等。
3.土建工程計價按3500元/㎡概算(不包括征地費,不包括教師周轉宿舍);設備設施計價按土建工程50%概算;配套工程計價按土建工程20%概算。
4.生均用地面積按省標準概算:南岸片區舊城區擴(遷)建學校按中心城區小學9.4㎡/生、初中10.1㎡/生概算;南岸片區新城區及各鎮(包括馬安片區)擴建、遷建或新建學校按小學18㎡/生、初中23㎡/生概算。
5.新建、遷建校舍生均建筑面積按省標準概算(不含教職工宿舍和學生宿舍):小學7㎡/生,初中9㎡/生;擴建校舍生均建筑面積概算(不含宿舍,因擴建校舍所處地理位置除外):小學3.5㎡/生,初中4.5㎡/生。
6.學生宿舍生均建筑面積按省標準概算:小學5㎡/生;初中5.5㎡/生。
7.城區在校學生預測計算:小學按總人口10%、初中按總人口5%計算。
8.學位計算按班額標準:小學45人/班、初中50人/班計算。
9.資金投入以計劃動工時間年份和月份計算。